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林海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960年)聞名,是關於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則小故事,曾改編成電影。純文學這個概念最先由林海音提出,提倡不含政治及商業目的地創作文學。她在1961年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創辦《純文學雜誌》,培育無數青年作家,她的名言是「有人得意,看背影就可以知道;有人失意,聽腳步聲就可以知道。」晚年為糖尿病、腦中風、肺炎所苦,2001年12月1日11時46分因器官衰竭辭世。1918 出生於日本大阪絹笠町回生醫院1921(3歲) 隨父母返回台灣在頭份及板橋居住1923(5歲) 隨父母到北京定居城南1925(7歲) 進入廠甸師大第一附小就...
陳獨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神界根深底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單獨的政治革命並不能將其除去,必須進行倫理道德革命,故提出了「三大主義」,主張將文言文改為白話文,文章之內容需切合實際。 著作《獨秀文存》、《陳獨秀著作選编》等。
長惡不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怙惡不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怙惡不悛」原作「長惡不悛」。據《左傳.隱公六年》載,春秋時,結鄰的陳、鄭二國時常發生爭端而彼此交惡。後來鄭國曾提出請求,希望能夠與陳國和平共處。當時,陳桓公弟五父認為廣結善緣是國家的重要施政方針,因此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蔆攦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對於這樣失敗的結果,當時的人便加以評論說:「善不可丟失,惡不可滋長。」陳桓公因為不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後來「怙惡不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
仲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方發生爭執時,由第三者或法院進行評斷裁決。[例]由於肇事司機不願出面解決,受害的一方只好向法院提出仲裁。
進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師長、長官提出建議。[例]魏徵毫無畏懼的對唐太宗進言,是為人臣子的良好典範。
少子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府雖然有補助生育津貼,不過成效不彰。其實,主政者應該提供健全的幼兒照護,讓父母親能放心外出工作,還要提出有效策略帶動國家經濟,福國裕民,才有可能提高生育率。以下分別列出因應對策和建議方法。一.小班小校制可透過最適當的規模經濟,尋求合理的班級規模,來當作班級人數規劃之參考。落實小班教學,逐漸並適當調降國小的班級人數,促進國民教育的精緻化跟適性化。教育資源的運用須由「量的擴充」轉變方向為「質的提升」,可以將學校與社區做結合,透過溝通協調與改進,擬定新的策略,形成特色學校。二.提升師資品質可加強師資培育的品質,透過健全教師資格...
公孫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 公孫龍(前320年-前250年),字子秉,中國戰國時期趙國人,曾經做過平原君的門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為《公孫龍子》,西漢時共有14篇,唐代時分為三卷,北宋時遺失了8篇,到目前只殘留6篇,共一卷。 其中最重要的2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提出了「白馬非馬」和「離堅白」等論點,是「離堅白」學派的主要代表。 這是著名的詭辯學代表著作,提出了邏輯學中的「個別」和「一般」之間的相互關係,但把它們之間的區別誇大,割斷二者的聯繫,是一種形上...
教學方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來說」)。教學理論與模式理應包括對教學結果產生重要影響的各種方法和條件變量。賴格盧特和梅里爾為此提出了一個框架,用以說明課程與教學設計在改進教學結果方面能夠從哪裡著手,針對課程與教學設計而言,教學方法變量分為三組。組織策略變量(organizational-strategyvariables),這是指組織學科內容的基本方法,包括運用舉例、圖表、內容排序、版式設計等。在組織策略中可以進一步細分為微觀策略和宏觀策略。微觀策略主要涉及與某一觀念(如某一個概念、原理等)相關聯的組織教學的方法,包括諸如下定義、舉例、練習、多樣...
長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顧問團(於日本、德國及義大利締結盟約後)撤離中國。柳維垣將軍首先改變中國國民黨的戰略,他反對圍剿,提出改變圍剿為追剿。此一新戰略為蔣介石所採納,改變中國國民黨作戰策略,戰法步步為營,加上中國共產黨內部軍事路線錯誤,贏得第五次戰役並發動二萬五千里長距離追剿。中央軍追擊紅軍,進入西南各省軍閥地盤,國民政府勢力自此進入雲貴及西川。對此,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寫到:首先在國民黨軍隊中提出在這個問題上的新意見的是國民黨的柳維垣將軍,後來有戴岳...
竺道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著作3 思想觀點4 評價5 資料來源 生平竺道生(355至434年),東晉佛教學者,本姓魏巨鹿(今河北平鄉)人。寓居彭城,官宦世家,幼年跟從竺法汰出家,改姓竺。後來從鳩摩羅什譯經,是鳩摩羅什的著名門徒之一。  他主張佛性人人“本有”,認為法顯所譯六卷《泥洹經》經義不夠圓滿,提出一闡提迦,即佛教用來稱呼不具信心,斷了成佛善根的人,也可成佛。此說受到“舊學僧黨”的攻擊,被逐出建康。後來大本《涅盤經》在涼州譯出,其說得到證實,於是在廬山宣講此經。他的頓悟成佛之說,在南北朝初期曾風行一時。  竺道生是涅盤思想的追...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