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4.36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陸地區的學生體質健康卡片制度,是為記錄學生體質與健康而建立的檔案制度。一九八一年教育部發布〔關於試行高等學校學生體質、健康卡片和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卡片的通知〕。一九八三年又發布〔關於進一步建立、健全「體質、健康卡片」,進行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的實施方案〕中指出:建立體質健康卡片制度,開展調查的目的是為進一步全面掌握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長期、系統地連續觀察其發育規律,並使這項工作逐步做到規範化、制度化,以科學地指導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的開展,為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準服務。要求建卡工作要有計畫、有步驟地逐步開展,一九八五年前高等學校,部屬和省屬中等專業學校,重點中學、中心小學以及有...
有狀元學生,無狀元先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學生常比老師傑出。
  〔中學生體育合格標準的試行辦法〕是大陸地區學校體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制度,由國家教育委員會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二十七日頒布試行。目的是推動中學體育工作,提高體育課教學品質,使學生養成經常鍛鍊身體的習慣,掌握科學鍛鍊身體的方法,從而增強廣大學生的體質。該試行辦法共九條,其要點是:
1.凡身體正常的學生,達到下列三項要求,即為體育合格標準。(1)體育課堅持出勤,不無故缺課,體育課成績及格;(2)經常堅持體育鍛鍊,自覺地參加〔國家體育鍛鍊標準〕的測驗,養成經常鍛鍊身體的習慣;(3)按照學校規定的時間,每天堅持認真做好早操、課間操,參加課外活動每週不得少於兩次(每次不少於一課時)。2.對體育不合...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是大陸地區對小學生日常行為基本要求的規定,是根據〔小學生守則〕制定的。一九八八年八月十日由國家教育委員會頒發(試行稿)。該規範共二十條,內容如下:
  (1)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國旗、奏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2)尊老愛幼,友愛同學,平等待人。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和殘疾人。要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3)尊敬師長,見面行禮,主動問好,要用尊稱,不直呼姓名。(4)孝敬父母,聽從父母和長輩的正確教導,不任性;外出或回到家要打招呼。(5)待人有禮貌,會使用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到他人房間要先敲門,經允許再進入;不打擾別人的工作和休息...
學生單位成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單位成本或稱單位學生成本,係指教育經費支出平均分攤於每一學生之單位費用而言。由於教育類別、地理環境及時間上的差異,計算學生單位成本要求精確是較為困難的。就經濟觀點而言,學生單位成本不但包括所有為學生支付的直接成本,還應該包括與學生有關之間接成本在內。前者乃指為學生所支付的教職員之薪俸、行政事務費、學校建築設備費、土地購置費以及學生本身因入學所需繳納之學雜書籍費等。這些費用多以貨幣形態支付,故亦稱「貨幣成本」。後者主要係指放棄所得,亦即經濟學上所謂之「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s),如學生因就學而未能參與生產活動所損失之所得,教育所使用之建築物及土地若用於其他目的時可能...
學生會(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會舊稱學生自治會,為大、中學校在校學生的群眾性組織。早在民國八(1919)年的「五四」運動時期,北京的高等及中等學校學生率先成立了學生自治會。該組織在當時的反帝愛國學生運動中,發揮了組織動員、領導、協調的積極作用。民國十九年(1930)一月,國民政府訓令轉發〔學生自治會組織大綱〕二十二條及〔學生團體組織原則〕,其中規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得在學校以內組織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以不侵犯學校行政為限」,會費自籌等。
  一九四九年後,大陸地區的各高等及中等學校均建立了學生會,並以此取代了過去的學生自治會。全體在校學生為當然會員。學生會的領導人選經由全體學生選舉產生。
 ...
派遣留學生方針(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派遣留學生方針,是指大陸地區關於出國留學人員而制定的政策和規定。有關文件有一九八六年五月下達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改進和加強出國留學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以及國務院於同年十二月批轉的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出國留學人員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等。綜合其基本要點是:出國留學人員工作是「長期對外開放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派出留學人員要堅持按需派遣,保證質量,學用一致,加強對出國留學人員的管理和教育,努力創造條件使留學人員回國能學以致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整個出國留學人員工作包括計畫選派、管理(教育、服務)和回國發揮作用三個部分,「派出留學人員的工作要體現博...
流亡學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亡學生」係抗戰期間通行的一個名詞。民國二十六年(1937)對日戰事發生後,政府通令各校遷移至後方安全地點,並於南京組織一委員會,專門辦理戰區學生之登記與遣送事宜,同時分令各省均組織此等類似機構,分別登記學生並分發至後方學校肄業。各級學校學生,因獲此種幫助,得以安全到達後方,繼續求學或就業,這些學生,即是所謂的「流亡學生」。
  抗戰時期,政府為充實兵員及保持國家元氣,乃運用種種方法向敵後戰區,大量爭取青年學生,在敵人控制的區域,依〔淪陷區教育設施方案〕,就地在地下設校,吸收青年,予以抗日教育,並分區派戰區督導員主持其事。淪陷區青年學生若無法就地接受教育,則在各地設站招致,送至...
學生公寓(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生公寓即公寓式的學生宿舍。大陸地區學生公寓是在高校教育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新生事物。一九八四年以來,一些高校為優化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對學生宿舍實行了公寓化管理。一九八八年,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大連召開了「高等學校學生宿舍管理現場交流會」,推動了學生公寓的發展。
  學生公寓有健全的管理機構,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生活設施。公寓有管理員、門衛值班員和衛生清潔員等負責全公寓的各項工作。公寓除安排有學生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具外,還設置電話、洗衣房、小賣部、電視室、理髮室等。學生住入公寓要按月繳納一定的費用,所收費用用於學生公寓的服務支出和改善公寓設備。
  學生宿舍實行公寓式...
學生司(大陸地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留學生司是國家教育委員會下屬的職能機構之一,成立於一九八九年,目的在於加強對出國留學工作的宏觀指導。該機構的主要職責為:擬定出國留學工作的方針、政策與計畫;歸口管理全國的出國留學工作;指導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做好有關留學人員的工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