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假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邏輯中具有意義的指示性或宣告性敘述,根據其內容可判斷敘述的真假。例如〝鋼是硬的〞是真命,而〝棉花是硬的〞是假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合旨。如:「作文時要注意扣,抓緊意再發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合旨。如:「這篇文章寫來十分切。」《鏡花緣》第一八回:「適才自稱『忝列膠庠』,談了半日,惟這『忝』字還用的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簡單扼要的話把談話或文章的重點提示出來。如:「這一篇文章,經他稍作點後,讀起來更加清楚。」
目間的一致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間的一致性用以考驗一個測驗中的目是否測量相同的特質,是衡量測驗內容同質性(homogeneity)的指標之一。
  測驗目間的一致性主要受到兩種誤差的影響:一是內容取樣(content sampling),測驗內容的同質性愈高,所含特質愈多,各特質間的共變量愈高,目間的一致性也就愈高;另一是取樣內容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即指測驗中的目所測量的特質超過兩種以上。如一個數學測驗只包含一種乘法的目,其同質性較高,如包含有加減乘除四類目,其異質性就比較高。
  一九三七年庫德和李查遜(G.F. Kuder and M.W. Richardson...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談話的重心。如:「這部電影製造了諸多話,成功地達到宣傳目的。」《新鐫全像通俗演義隋煬帝艷史.卷一.第二回》:「煬帝正要交結眾官,便和顏悅色,一個個俱加禮厚待,先問些治家治國的道理,後講些憂國憂民的話。」
行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行為或稱為偏差行為,指個體行為的性質,凡帶有反社會性或非社會性者稱問行為,因此等行為不利於自己與別人,且明顯地偏離常態。問行為不只指的是個人行為顯著地異於所處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常態,而且妨礙其生活適應及造成自己的痛苦或成長的停滯,或造成別人的痛苦或社會的不安(吳武典,民83)。就輔導的觀點,問行為或偏差行為通常可分為以下六大類:
  1.外向性問行為:即通稱的違規犯過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如打架、偷竊等。
  2.內向性問行為:即通稱的情緒困擾問或非社會行為,如自卑、畏縮、自我傷害等。
  3.學業適應問:例如低成就、注意力不集中等。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標或不願標。常見於詩文的目。如唐代李商隱有〈無〉詩。如:「通常當作者對內容有所忌諱或其意旨不便在目中點明時,即以無作為目。」
簡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簡答屬客觀測驗的自由反應類;試為一直接問句,答案通常為一個字、詞或短句,可測量事實或片斷的知識。如:統計學依是否做統計推論,可分為那兩類?答案:敘述統計學、推論統計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創作文章時,指目的意義。如:「寫作文前,務必先看清旨。」
2.評賞文章時,指作品的涵義要旨。如:「韓愈師說一文的旨是闡揚師道精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