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5.95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解決問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決問團體是以小團體的方式進行,主要在協助成員了解個人問與發展目標,並學習與解決問的歷程有關的技能,增進個人解決問的能力。美國教育學家杜威(John Dewey)在一九三三年以邏輯分析的方法,將解決問的歷程分為五個步驟:(1)遭遇疑難;(2)定義問;(3)假設可能的解決方法;(4)評量假設;(5)選擇最適當的假設並實證。祖利勒(D'zurilla)與戈福利(Goldfried)認為所謂問係指個體在面對所處的環境時,無法立即找出有效可行的反應以資應付所致,而問解決則被界定為一種外顯或認知的行為歷程;在此一歷程中,個體找出各種可用來處理問情境的可能有效之反應,並在這些可用反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器物上寫詞句。如:「老師在書的扉頁上詞,勉勵學生勤奮不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評論人物,定其高下。唐.李白〈與韓荊州書〉:「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便作佳士。」《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自從杜先生一番品之後,這些縉紳士大夫家筵席間,定要幾個梨園中人,雜坐衣冠隊中,說長道短,這個成何體統!」也作「品」、「評」。
2.部類的目。《後漢書.卷六八.許劭傳》:「初,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覈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標明文章或作品內容的簡短語句。《南齊書.卷二.高帝本紀下》:「若標猶存,姓字可識,可即運載,致還本鄉。」元.周密《齊東野語.卷六.紹興御府書畫式》:「裝褾裁制,各有尺度,印識標,具有成式。」
三山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山問」是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研究兒童認知發展時所設計出來的問,可以用來觀察兒童到幾歲時才能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而能「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觀點來思考。三山問中包括三座高低、形狀、顏色各不相同的山的模型。首先要讓四至七歲的兒童分別從每一個角度觀察,使他能看到不同角度三座山之間的空間關係。然後由實驗者將一個玩偶娃娃放在與兒童相對的山的那一邊,隨後出示不同角度山景的十張照片,並問兒童:「娃娃看到的山是什麼樣子」。研究結果發現:七歲以下兒童所指認的山景照片,幾乎都是從他自身角度所見的山景,而不是從娃娃所在的角度所見的山景。因此,皮亞傑認為七歲以下...
測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編製測驗的過程中,命為核心工作,好目之撰擬,除事前要有周詳的編製計畫之外,更要講求命的方法和技術。目類型繁多,性質又不同,編製技術雖有一般原則可循,但各類目皆有編製要領及應注意之事項,如是非、選擇、配合、重組、填充與簡答等,均各有命原則及要領。編製目的一般原則如下:
  一般命原則:(1)目之取材宜均勻分布,且應包括教材的重要部分;(2)目宜注重基本原理之了解與活用,而非零碎知識之記憶;(3)目文字應力求淺顯簡明,意需明確,但不可遺漏解所依據的必要條件。
  目分析:目性能的檢定有賴於邏輯與統計分析(logical and s...
程序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會議的進行方式或議案的處理方法所提出的程序性意見。議員提出程序問時,主席必須讓他優先發言,並立刻徵求在場議員的意見或自己決定接納與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寫以做標誌。《三國志.卷一三.魏書.華歆傳》:「賓客舊人送之者千餘人,贈遺數百金。歆皆無所拒,密各識。」
2.書、畫等美術作品上的署名或款。如:「這幅山水畫的左上方有名家的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討論的目。邏輯學上指論者所主張,但真實性尚需證明的命。如:「對這個論,大家都沒興趣,以至發言者寥寥無幾。」
價值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現代的價值問3 社會改變與價值問4 關鍵字5 參考書目 前言所謂的價值問,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的稱為現代用語中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既然價值是一相對的概念,每個人自然有著不同的準則,然而社會是必須要有規範的,當人們出現太多偏激或是怪異的價值觀時,就會產生所謂的價值問,而這類問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