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88.94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稱名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用口阿彌陀佛的名號攝心,累積功德,以達到往生極樂淨土的目標。《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有說淨土之行雖復眾多,唯有二類。一緣事行,稱名念佛故;二依理行,息攀緣故。」
三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金剛乘所傳身、口、意的修行方法。即身密、語密、意密三者。身密謂結手印,語密謂持咒語,意密謂觀想本尊。唐.飛錫〈唐贈司空大興善寺大辨正廣智不空三藏和上影賛〉:「三密寂寥,九重哀悼。」
滾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弋陽腔及其他高腔的唱腔形式,簡稱為「滾」。滾調原是曲牌基本句法結構之外的附加部分,可以放在曲牌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間或後面。具有解釋或貫串原有詞意,加強感情氣氛,增添曲調、節奏的對比變化等作用。是介乎唱、白之間的朗性唱腔。偏於唱曲的稱為「滾唱」,偏於說白的稱為「滾白」。
五會念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淨土宗的修行方法之一。唐代法照依《無量壽經》所創。由三、五至六、七人一起共修,在一坐的時段,依念佛聲調的不同分成五會,即第一會平聲緩念,第二會上聲緩念,第三會非緩非急念,第四會漸急念,以上皆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五會四字轉急念,只念阿彌陀佛。五會念畢後即寶鳥諸雜讚。此方法一直為後來淨土宗道場通用。《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本》:「五會念佛竟,即寶鳥諸雜讚。」
齋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僧、道經及祭拜佛、神的場所。
龍蛇之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代晉文公因故流亡他國,得以回國後,就賞賜先前跟著逃亡的人,但卻漏賞了介之推。介之推便以蛇暗喻,陳己之怨。見《史記.卷三九.晉世家》。後用以比喻賞賜不及而怨歎。《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傳.論曰》:「而蘇君恩不及嗣,恭亦終填牢戶。追龍蛇之章,以為歎息。」
禬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焚香諷,祈求去除災禍。《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此禬禳之法也。您豈不見『觀音經』有云:『我若向刀山,刀尋段段斷。』」
結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交朋友。《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王生雖是業儒,尚不曾入學,只在家中習,也有時出外結友論文。」
早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禪宗寺院清早上大殿禪堂念修行。《祖庭事苑》卷八:「禪門詰旦升堂謂之『早參』;日晡念謂之『晚參』。」
逢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遭到危險。《楚辭.屈原.九章.惜》:「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