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10.03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以財物或勞役來抵銷罪過或免除刑罰。如:「將功贖罪」。《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妾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刑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古時將犯人送至邊疆勞役的刑罰。如:「發配充軍」。《明史.卷九三.刑法志一》:「軍有終身,有永遠。」
椎心泣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椎心」是用手捶胸,「泣血」則是哭得極其悲痛,眼中幾乎要流出血來。一個人用手捶胸地哭泣著,心中自然有無限的悲傷,在所引典源中,「椎心泣血」就是李陵用來形容自己的心境。李陵戰敗而降匈奴,非為偷生,忍辱冀求日後復仇。無奈武帝不察,怒殺其母與妻,李陵悲憤之餘,致書蘇武,說︰「我何曾預料到復仇之志未酬,而怨恨已成;計謀還未實現,我的親人已經遭到刑罰而死,這種無奈與痛苦,就是我仰天捶胸泣血的原因啊!」後來「椎心泣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哀痛到了極點。
見利忘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書.卷四一.樊噲等列傳》贊曰:「仲尼稱:『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言士不繫於世類也。語曰:『雖有茲基,不如逢時。』,信矣!樊噲、夏侯嬰、灌嬰之徒,方其鼓刀僕御販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勤)〔勒〕功帝籍,慶流子孫哉?當孝文1>時,天下以酈寄2>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若寄父為功臣而又執劫,雖摧呂祿,以安社稷,誼存君親,可也。」 〔注解〕 (1) 孝文:劉恆(西元前202∼前157),漢高祖劉邦之子,繼漢惠帝即位。施政採黃老治術,尊行道家的無為而治。仁慈恭儉,廢除殘酷的刑罰。天下豐殷,四境和平。 (2) 酈寄:漢朝人,字況,生卒年不詳。
訓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少年管訓處分中一種較輕微的刑罰。由少年法庭的法官在法庭內執行,以當面勸導的方式,告訴受訓誡者錯在哪裡,以及該如何改過等。訓誡後,再令少年寫悔過書,並請其父母等注意管教孩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時分裂罪犯肢體的刑罰。[例]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荀子.宥坐》)
迷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明事理、胸無所主。《荀子.大略》:「故民迷惑而陷禍患,此刑罰之所以繁也。」《史記.卷三九.晉世家》:「周厲王迷惑暴虐,國人作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刑訊、用刑具逼打。如:「拷問」、「嚴刑拷打」。《魏書.卷一一一.刑罰志》:「枷本掌囚,非拷訊所用。」《警世通言.卷一五.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原來大明律一款,捕盜不許私刑吊拷。」
辣手摧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花,比喻女性或美好的事物。「辣手摧花」比喻以粗暴破壞的手段施加於女性或美好的事物。如:「對辣手摧花的累犯,應加重其刑罰。」
知難而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師回朝。當時,中軍副將先縠(ㄏㄨˊ)不同意,主張追擊楚軍,上軍主將士會勸他說:「一個國家若是德行、刑罰、政令、事務、典章、禮儀都具備,那就不應與他為敵。楚國現在正是這樣,我們如何能與他為敵?何況,看到有可乘之機就前進,看到形勢不利就先退卻,如此才是用兵之道啊!」士會的這番話,其中也用到「知難而退」一語,在《左傳》的這兩個篇章裡,此語所表述的都是一種戰略運用。後來「知難而退」則被用來泛指行事遇到困難退縮不前或應伺機退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