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當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應如此。漢.王充《論衡.命祿》:「而天命當然,雖逃避之,終不得離,故夫不求自得之貴歟。」《後漢書.卷七○.孔融傳》:「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殺人越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武王將殷地分封給康叔時,發布了一篇〈康誥〉,內容是訓勉康叔要如何治理國家。大意是說:文王明德慎罰,愛民任賢,才得以受天命,滅殷國。現在將殷地封給你,希望你能遵循文王之道,任賢能、尊古訓、順民心,將封地治理好。治理百姓是不容易的,特別在刑罰的輕重,更要謹慎小心,刑罰合理公平,人民才會信服。如果是自發性的犯罪,搶劫作亂,殺人搶劫,強橫地為非作歹而不怕死,這種盜賊,就應該殺死。後來「殺人越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殺人搶劫。
見仁見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陰陽的相反相生,生成了宇宙萬物,這就是道。承繼陰陽之道而生成萬物的就是善,而成就萬物的就是天命之性,也就是仁義道德。有仁德的人見到此道,就認為是仁;有智慧的人體會此道,就認為是智。百姓雖然日常受用此道,卻不知曉。因此君子之道雖然涵蓋萬有,知道的人卻很少啊!」後來「見仁見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對同一件事,每個人看法各異。
君子三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所敬畏的三件事情為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見論語.季氏。
志大才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後漢書.卷七○.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指志向遠大,而才能疏闊不實在。宋.蘇軾〈揚州謝到任表〉:「志大才疏,信天命而自遂。」也作「志大才短」、「志廣才疏」、「才疏志大」、「材疏志大」。
洞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察清楚。《鏡花緣》第一二回:「為人父母的,倘能洞察合婚之謬,惟以品行、年貌、門第為重,至於富貴壽考,亦惟聽之天命,即日後別有不虞,此心亦可對住兒女,兒女似亦無怨了。」
人心所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心所嚮往、擁護的。《舊唐書.卷六四.高祖二十二子傳.隱太子建成傳》:「而秦王勛業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清史稿.卷二五.宣統本紀》:「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將領,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也作「人心所歸」。
惠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旨在於運用自然科學知識論證他的哲學宇宙觀和方法論。惠施和儒家學者不同,他能夠擺脫殷、周宗法奴隸制下的天命神學、祖先崇拜、宗法觀念等一套“敬天地,事鬼神,祭祖宗”的傳統思維模式,而直接探索宇宙萬物本身的發展規律。這標誌著我國古代民族的科學思想水平和認識世界的能力,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有了相當的提高,是春秋戰國時代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惠施的學說能夠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與儒、墨、道、法諸家並立於顯學之列的深刻歷史原因。在先秦思想史上,博學多才的惠施主要還是一位“以善辯為名”的邏輯名家。他是當時稱之為“辯者”,...
謠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間流傳的歌謠。《後漢書.卷三一.郭仍等傳.贊曰》:「詩守南楚,民作謠言。」《三國演義》第三五回:「公聞荊襄諸郡小兒謠言乎?其謠曰:『八九年間始欲衰,至十三年無孑遺。到頭天命有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
命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命氣運。《文明小史》第二二回:「怎奈各人的命運不同,一邊是頂頭上司,現任的撫臺。」也作「命途」、「命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