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死灰復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事。 (8) 起徒中:指韓安國自犯人中被提拔出來。起,拔擢、起用。徒,罪犯。 (9) 二千石:漢朝制度,依俸祿多寡區分官吏等級,此指二千石俸祿,即一百二十斛。石,音ㄉㄢˋ,計量單位,數量詞。 (10) 亡走:逃跑。 (11) 肉袒謝:脫去上衣,以示謝罪。 (12) 善遇:善待。
三教九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六經問世,沒有被後人弘揚光大,反而是各種不同思想的理論學說相繼出現。這些著作經過秦朝的焚書災厄,到了漢朝重新加以收拾典藏,由劉向為這些典籍分門別類,寫成《別錄》一書,而有了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等九流的分別。後來「三教」和「九流」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三教九流」,用來指宗教、學術的各種流派。後亦用於指社會上各種行業或各色人物。
群策群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的記載,秦朝滅亡之後,楚、漢爭奪天下,結果在垓下這個地方,劉邦的漢軍重挫了項羽的楚軍,之後項羽突破重圍逃到烏江,在烏江畔,他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覺得沒有顏面回去見故鄉的父老,於是自刎而死。項羽將自己失敗的原因歸為天命所致,但漢朝的揚雄不贊同,他認為:「劉邦懂得運用眾人的計策和力量,因此可以得到天下;而項羽因為不能知人善任,剛愎自用,最後落得兵敗自刎的下場,這和天命有什麼關係呢?」此段話見載於《法言》,後來「群策群力」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漢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演變而出,用來指聚合眾人的智慧和能力。
老當益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歸光武,拜伏波將軍,平交趾。世稱「馬伏波」。 (4) 北地:北方邊塞地區。 (5) 隴漢:指與漢朝交界的西方地區。隴,音ㄌㄨㄥˇ,甘肅省的簡稱。 (6) 斛:音ㄏㄨˊ,量詞。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 (7) 施賑:施捨財物救濟貧苦之人。賑,音ㄓㄣˋ。 (8) 班:分送。
長驅直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今日如果輕舉兵馬,迅速進入敵人的勢力範圍內,後援無以為繼,必然難以收到功效,反而沒有多久就會因為缺乏糧食,而被敵軍消滅。在韓安國的斡旋之下,漢朝決定與匈奴和親,讓北方邊疆維持了多年的和平。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長距離一路挺進,毫無阻擋。也等於是軍強兵盛,戰事順利的意思。
多多益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帥。當了元帥之後,韓信便運用他的智謀,指揮大軍,把當時強大的敵人項羽打敗了。從此全國統一,劉邦做了漢朝第一位皇帝,叫漢高祖。漢高祖即位後,有一次問韓信說:「如果我來帶兵,你看可以帶多少呢?」韓信說:「陛下可帶領十萬。」漢高祖又問:「那麼你可以帶領多少呢?」韓信說:「我嗎?多多益善哩!」 【應用】「多多益善」本是韓信自恃將才極高,有一點自誇的說詞,今天我們都用它來表示某某事物越多越好的意思。<註1> 【反義】寧缺勿濫。 <註2> 【例句】這次風災很嚴重,我們捐款給災民,當然是多多益善了! 參考書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殺、傷。如:「殺害」、「謀財害命」。《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董卓之亂,避難瑯邪,為陶謙所害。」《三國志平話.卷上》:「韓信、彭越、英布,立起漢朝天下,執謀三人道反,害其性命,是何道理?」
不謀而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號雲合:起事者像雲一般地聚合。假號,指稱起事者自立的名號,亦用以代稱起事者。 (3) 劉氏:指漢朝宗氏。
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模板:Cite book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正式使用《詩經》,應該起於南宋初年-屈萬裡)。模板:Cite book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東部,北到河北省西南,東至山東,南...
謫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人才情高超,清越脫俗,有如自天上被謫居人世的仙人。如漢朝東方朔、唐朝李白、宋朝蘇軾等都曾被稱譽為「謫仙」。《新唐書.卷二○二.文藝傳中.李白傳》:「知章見其文,歎曰:『子,謫仙人也。』」唐.李白〈玉壺吟〉:「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四.才識》:「蘇子瞻文章議論,獨出當世,風格高遠,真謫仙人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