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當仁不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龔鮑》:「天生聖人,蓋為萬民,非獨使自娛樂而已也。故《詩》曰:『天難諶斯,不易惟王;』『上帝臨女,毋貳爾心。』『當仁不讓』,獨可以聖心參諸天地,揆之往古,不可與臣下議也。」
悠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眇遠無盡的樣子。《詩經.鄘風.載馳》:「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乾(☰)上。象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之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卻、竟然。《莊子.天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荀子.子道》:「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
耳提面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李漁《閒情偶寄.卷一.詞曲部.結構》:「嘗怪天地之間,有一種文字,即有一種文字之法脈準繩,載之於書者,不異耳提面命。」
投桃報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4.清.康有為《大同書.辛部.四禁》:「夫投桃報李,欠債償錢,此為公理之至,無可逃於天地之間也。」
按部就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求易而得難。或虎變而獸擾,或龍見而鳥瀾。或妥帖而易施,或岨峿而不安。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 〔注解〕 (1) 班:排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照、相比。《荀子.不苟》:「言已之光美,擬於舜禹,參於天地,非夸誕也。」南朝梁.沈約〈長安有狹斜行〉:「咸陽不足稱,臨淄孰能擬。」
繁文縟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繁文縟節」典源作「繁文縟禮」,指繁縟的儀式禮節。〈授王永太常博士制〉是元稹代皇帝所擬的詔命,太常博士在唐代主要為掌管宗廟禮儀之官。古時天子祭祀祖先和天地,儀式禮節十分複雜,需有專人教授。因此皇帝下詔,任命王永為太常博士,負責在朝廷中教導諸生祭祀、參拜的禮節。後來「繁文縟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繁縟的儀式禮節。出現「繁文縟節」的書證如清.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一》:「以繁文縟節為足黼太平;以科條律例為足剔奸蠹。」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