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煙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山林間因溼熱蒸鬱而成的毒氣。元.關漢卿《竇娥冤》第四折:「賽盧醫不合賴錢勒死平民,又不合修合毒藥致傷人命,發煙瘴地面,永遠充軍。」
2.古代將重犯發配邊地充軍的刑罰。《清史稿.卷一四三.刑法志二》:「明之充軍,義主實邊,……邊遠、極邊、煙瘴為五軍。」
殄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滅盡、滅絕。《國語.周語下》:「以殄滅無胤,至于今不祀。」《文選.棗據.雜詩》:「吳寇未殄滅,亂象侵邊疆。」《三國演義》第二○回:「糾合忠義兩全之烈士,殄滅奸黨,復安社稷,祖宗幸甚!」
五裂四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少力氣就可以到達。南邊和楚國接境,西邊和韓國接境,北邊和趙國接境,東邊和齊國接境,士兵必須駐守四面邊疆,總計防守邊塞堡壘的人不下於十萬。剩下可以和敵人對壘,保護國家安全的部隊就不多了。魏國的地勢,本來就是個戰場。假使魏國向南與楚國友善而不和齊國友善,那麼齊國就會攻打魏國的東面;向東與齊國友善而不和趙國友善,那麼趙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北面;與韓國不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親附楚國,那麼楚國就會攻打魏國的南面;這就是所謂的四分五裂的地理形勢啊!」張儀以告訴魏王,魏國正處於四方受敵的情勢,國土容易被分解割裂,遊說魏背棄合縱,加入連橫以事秦。後來「四分五裂」被用來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餐風沐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野外生活或行旅的艱苦。明.許三階《節俠記》第四齣:「誰知道恁慣雌黃,慣使著猖狂,卻不念餐風沐雨先皇創業多辛苦,到做了個棄正趨邪沒主張。」明.張景《飛丸記》第二九齣:「餐風沐雨,枕寒戈邊疆御戎。」也作「露宿風餐」。
撣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洲中南半島的一支民族。主要分布在緬甸東部的撣邦。西元初,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和東南亞北部,並曾建立撣國,十四世紀時,則在緬甸北部建立阿瓦王朝。西元一九四八年緬甸獨立後,三十三個土司邦聯合為撣邦,獲得一定的自治權。撣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茶葉、甘蔗和罌粟等。
沈石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沈石溪(1952年10月-),原名沈一鳴,生於上海。現為中國共產黨黨員,職稱文學創作2級,任中國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雲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專業作家。1969年初中畢業赴西雙版納插隊落戶插隊,插隊期間學會捉魚、蓋房、犁田、栽秧,積累了豐富的野外生活經驗。他作過水電站民工、山村男教師,在雲南邊疆生活了18年。1975年應徵入伍,擔任過宣傳股長。1984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1992年調任成都軍區創作室。80年代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他的第一篇動物小說是《象群出沒的山谷》,發表於1980年的《兒童文學》雜誌。現在他已經出...
前瞻後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瞻前顧後」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屈原是戰國時的楚國大臣,原本受到重用,擔任司徒的要職。但後來楚懷王決定與秦國交好,屈原看清秦國的計謀極力反對,懷王聽信了小人讒言,將屈原貶到楚國西北邊境的漢北。屈原雖然被流放邊疆,但心裡一直掛念著國事,憂心國家未來的前途,於是寫了〈離騷〉這篇文章,同時表明自己忠貞愛國之心。其中有段寫到為君者應有的德行,以古代的君王為例,像夏桀、商紂等暴君,違背正道,魚肉臣民,結果使得國家滅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懂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
拓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闢荒地以便遷移人民去居住。如:「拓殖邊疆」。
平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定。如:「平服邊疆」、「平服蠻荒」。
內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內部之地,距離邊疆或沿海較遠的地區。《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論曰》:「先零侵境,趙充國遷之內地。」《文明小史》第四七回:「過此以往,一入內地,便是野蠻所居。」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