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124.99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互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相互感應。漢.李陵〈答蘇武書〉:「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
符號互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述2 理論與學者3 原則4 關鍵字5 參考文獻 概述符號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又稱象徵互動論,互動論是社會學當代三大理論中的微觀層次理論,其理論乃是社會學中有關社會心理學的分支的一種社會行為論;主要是透過語言與符號作為媒介影響人類,特別強調的是符號和語言在自我、心智、社會的形成中所扮演的重大角色。 理論與學者主要代表學者為Geoe...
社會互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韋考斯基(L. Vygotsky)視心智為人在社會活動中不斷與新活動互動之結果。這些活動被環境所塑造,而環境則透過活動來加以改變及創造。當生手與較有能力的楷模一起參與新活動時,生手透過與楷模的持續對話和環境互動,因而可以學習新技巧、發展新概念。在此同時,生手也發展出新的語言去詮釋活動。這種技巧與語言的結合,又導致對活動目標及意義了解的發展。
  韋考斯基指出,高等心智功能及人類行動是被內在心理層及自知心理層所使用的「心理工具」、「符號」或是「語言」所中介、轉換與重構的。由於人類高等心智功能起源於社會生活,這些心理的工具或符號包括語言、不同的運算系統、記憶技巧、藝術、文學作品、基模...
符號互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符號互動理論(sysmbolic interactionalism)目錄1 定義2 米德的自我概念3 三種基本假設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定義符號互動理論的研究是採用微觀的方式探討人際關係中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主要代表人物為米德。 米德的自我概念米德認為人類的心靈在互動過程中透過符號
社會互動分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弗蘭德斯(N.A. Flanders)發展了「社會互動分析法」,以客觀的方法來研究班級內的師生互動情形。弗蘭德斯將教師在班級內與學生的語言溝通行為歸納如下所示的十種類別。在分析時,讓經訓練的觀察者將教師及學生在上課時所說的話加以記錄並判斷其所屬類別,並由觀察及分類的結果,來分析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言語互動的類型。以社會互動分析法可了解該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言語互動是否偏重在那一方面,教師可以由這些回饋做為改進自己教學的依據。
  弗蘭德斯將這十類語言分為教師的說話和學生的說話兩部分。教師的說話又分為「間接影響」和「直接影響」兩大類。學生的說話也分為「反應性」和「自發性...
互動性動態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動性動態評量又稱互動評量、動態評量、學習潛能評量、中介性評量或協助性學習與遷移評量,是一種反映學習過程的評量模式,目的在評量學習者正在發展中之認如能力。大多採用「測驗-中介(intervention)-測驗」的模式實施。其方法分為三個步驟:(1)實施前測,以了解學習者目前的學習結果,即現有的發展水準;(2)根據學習者的個別需求,實施適性化的「中介」,以期促進學習者的表現;(3)實施後測,評量學習者獲益的程度,即是否具有「改變潛能」,以了解其潛在發展水準。
  受到韋考斯基(L.S. Vygotsky, 1978)的「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
社會心理互動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心理互動模式係解釋成人參與學習活動的一種理論架構。此理論由美國學者達欽屋德(G.G. Darkenward)和梅利安(S.B. Merriam)於一九八二年提出,係以線性模式來說明社會環境勢力對參與學習活動的影響。他們二人認為成人參與學習活動是個人各種特性(如性別、智力、社經地位等)的交互作用和家庭社經階級社會化過程的產物。此一理論相當強調成年期的社會化過程,以終身教育為取向。整個模式包括九個部分:(1)成年前的個人和家庭特性:如性別、智力、社經地位;(2)預備教育和社會化:即希望獲得的價值;(3)社經地位;(4)學習壓力;(5)知覺成人教育的價值和功能;(6)參與準備;(7)參與刺激...
教室言語互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室言語互動(classroom discourse)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室裡用以溝通彼此的語言,透過言談和對話,以進行教學。因此教室言談互動並非自然的言談模式,而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組織以及學習活動的媒介,隱含著教師的教學型態、學生的學習方式、師生的互動關係,以及教學活動的操作。   教室言語互動的研究是探究教學歷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言談行為與互動型態。最早的教室言語互動研究發表於1910年,當時是由速記員記錄高中教室的師生言談。1930年代才有第一卷錄音帶的教室記錄發表於世,到1960年代發展出以錄音轉譯稿作為研究素材後,相關的研究才有快速的成長。1973年Barak Rosenshine...
Guthrie, James W. (2003).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蔡菁菁(2009)。一位國小教師的數學課教室言談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同儕互動與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同儕互動是同學彼此透過溝通、討論,共同學習的一種方式,有別於以教師為中心的指導式教學法。
  同儕互動常見於合作學習的情境中,採用此種教學方法的目的,通常要探討:(1)學生在理解與學習上的認知之進步情形,及(2)學習技巧內在化的社會情境。利用同儕互動可以促進學生與別人共同合作的態度及個人的自我調整能力。合作態度是因學生必須一起工作以確定都了解問題的答案;個人方面是指在互動過程中,每個學生都可藉由討論抒發自己的觀點。而由於在互動的情境中,個人為了了解同伴的想法,必須先察覺自己的行動然後傳達給對方,無形中增加了自我調整的頻率,也有助於提升學習的效果。
  在探討小組學習中同...
互動與互創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動與互創學習(Interactive and Inter-Creative learning)在互動方面,除了學科內容相關的教學設計,尤須強調合作學習之引導,以協助建立學習社群,達到高層次的互動。近年來,知識是由社會共識所建立起來的觀念已經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這種知識是特定學習社群的學習者所共享的知識,可能只屬於此學習社群裡,並非對所有學習者都一樣的。學習社群可以利用網路作...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