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0.5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洞悉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莊子.天下》:「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2.天象與人事之間的關係。《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
3.仙人、神人。形容容貌出眾或才能過人的人。唐.杜甫〈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吾笑徐元直在丞相面前,誇諸葛亮為天人。」後亦指美麗的女子。《聊齋志異.卷二.阿寶》:「轉念阿寶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
4.天和人。《三國演義》第一回:「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5.天理人欲。如:「天人交戰」。
驚為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才貌卓絕使人驚嘆。如:「她不僅容貌秀麗,且氣質出眾,多才多藝。認識者,莫不驚為天人。」
天人交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正義和私欲相互衝突。如:「他面對金錢的誘惑,經過一番天人交戰,終於決定拒絕賄賂,秉公處理。」
天人永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死相別離,永遠不能再見面。如:「天人永隔,哀慟逾恆。」
學究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比喻學問淵博,通曉天道、人事等。《梁書.卷四九.文學傳.鍾嶸傳上》:「文麗日月,學究天人。」唐.李白〈與韓荊州書〉:「筆參造化,學究天人。」也作「學貫天人」、「學際天人」。
天人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觀念。宋代理學家認為「仁」是所有德行的總名,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所以學者應汲於求仁,盡己之心性,存天理,去人欲,由格致誠正修齊治平,而與天地合德,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天人感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應。為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思想的學說,認為人的行為能感應上天,上天也能影響人事。漢董仲舒在答武帝策問中有詳細的闡論。《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臣切謂天人感應,一理也。人心悅則天意得;人心怨則天變彰。」
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名。菊科天人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莖高約七十公分。葉互生,匙形至披針形,波狀鈍鋸齒緣、淺裂至琴狀裂。三至九月開花,頭狀花序單生枝頂。花色變化多端,主要為褚黃與紅色。原產地為南美洲,西元一九一一年左右,由日本輸入臺灣,並在澎湖地區馴化,目前遍生於澎湖野地。被譽稱為「澎湖人的母親之花」。
天人之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道或天象與人事間相互的關係。《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司馬相如〈封禪文〉:「披藝觀之,天人之際已交。」
天人路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上和人間無路相通。比喻生離死別,無法相會。《二刻拍案驚奇》卷九:「不匡劉尚書被人誣陷,家小配入掖庭,從此天人路隔,永無相會之日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