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7.59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應答、對答。《詩經.大雅.抑》:「無言不,無德不報。」《新唐書.卷八五.王世充傳》:「而世充素詭妄,不能其語,士大夫遂貳。」
2.相等、相類。漢.揚雄《法言.重黎》:「夫欲偽者必假真,禹乎盧乎終始乎。」《漢書.卷六八.霍光傳》:「卒不得遂其謀,皆有功。」
3.適當、恰當。《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傳》:「於是上使御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欺謾。」
4.應驗。《史記.卷二八.封禪書》:「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上乃誅五利。」
5.校對、校勘。《文選.左思.魏都賦》:「校篆籀,篇章畢覿。」《新唐書.卷九八.王珪傳》:「召入祕書內省,定群書。」
6.償付。《資治通鑑.卷五四.漢紀四十六.桓帝延熹五年》:「云臣私報諸羌,以錢貨。」
1.仇怨。通「仇」。如:「世」、「私」。《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祁大夫外舉不棄,內舉不失親。」
2.姓。如漢代有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仇敵、敵人。《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也作「寇仇」。
視如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之如敵寇仇人一般。語本《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如:「他對於諂媚阿諛的人,視如寇。」
無言不,無德不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出的話一定會發生作用,做好事也一定有好報。《詩經.大雅.抑》:「無言不,無德不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報仇。《三國演義》第七七回:「今東吳害了關公,懼其復,故將首級獻與大王。」也作「復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或曰校,其名起於西漢劉向,〔太平御覽〕卷618引〔別錄〕云:「校者,一人讀書,校其上下,得謬誤曰校;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故曰也。」其原意為審訂文字的異同本甚明晰,唯因劉氏向歆父子整理西漢內府藏書,自校訂文字異同始,到撰寫敘錄,編成分類目錄〔七略〕,這整個過程,後人以校一辭來統括之。而研究這一門的學科,稱之為校學。宋鄭樵著〔通志〕200卷,內有〔校略〕1卷,發揮校的學理,以訪求遺籍、校正文字、詳類例、明編次等工作,為校的主要任務。清章學誠著〔校通義〕3卷,更是推闡向歆的校之學,淵源流別,最為推見古人大體,認為校訂字句,其小焉者也。近人范希曾為校學下一定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對書籍,以正誤謬。漢.劉向〈管子書錄〉:「護左都水使者光祿大夫臣言:所校中管子書三百八十九篇。」也作「校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行動來打擊仇敵。《三國演義》第二回:「趙弘、韓忠、孫仲,聚眾數萬,望風燒劫,稱與張角報。」也作「報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對文字。《文選.左思.魏都賦》:「校篆籀,篇章畢覿。」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逮漢成留思,子政校。」
〔校通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校通義〕4卷,清章學誠撰。章氏所撰有關校學理論之發揮,原名〔續通志校略〕3篇,編入〔文史通義〕中。乾隆44年(1779)予以校改增訂,始別行,名〔校通義〕,凡4卷。46年3月章氏自京師赴河南,道遇劫匪,所攜文稿及行囊均被搶掠一空,此書首三卷,尚幸友人錄有副本獲存,第四卷竟亡。道光12年(1832),次子章華紱將此三卷與〔文史通義〕刻於大梁,為此書之第一次付刊,其後〔粵雅堂叢書〕、〔寶墨齋叢書〕、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均據此三卷本予以刊印。
  民國初年吳興劉承幹輯刻章氏遺書,將三卷本名曰〔校通義內篇〕,另據嘉慶間王宗炎編定本所刊文21篇,編為外篇,以符原書四卷之數。按此...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