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3.05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善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與壞。人世道德的兩種正反標準。例:為人處世是非善惡愛分明,正做得得著人个尊重。(為人處世是非善惡要分明,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人性善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歷代思想家對人性善惡的爭辯眾說紛紜,可歸納為性善說(孟子、許慎、班固、李翶、陸象山、王陽明、王夫之、戴震、焦循);性惡說(荀子、杜牧、袁枚、俞樾);性無善無惡說(老子、莊子、告子、蘇賦、王安石、朱世卿);性有善有惡說(性善惡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世碩、揚雄、王充);性三品說(董仲舒、賈誼、韓愈、皇甫湜)等五種。
1.性善說:孟子從價值層次判定人性本善,認為人心皆有四端,曾舉人乍見孺子將掉入井中即施予援手為例,說人有不忍人的怵惕惻隱之心,並以人的手足四肢來比喻善端存於身,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
善惡到頭終有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為善行惡最後都有報應。《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八:「乞化游僧,明投三尺之法,沉埋朽骨,趁白十年之冤。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是非善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世間所有道德的正反標準。如:「是非善惡要分明,為人處世才能行得正、坐得直。」
善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喜歡好人,憎惡壞人。《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三國演義》第三五回:「久聞劉景升善善惡惡,特往謁之。」
2.史家褒貶善惡的用語。宋.歐陽修〈王彥章畫像記〉:「予於五代書,竊有善善惡惡之志。」
善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喜好美善,憎恨醜惡。如:「人天生有好善惡惡的天性。」也作「好善嫉惡」。
善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文]:幾,微也。[繫辭傳]曰: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也。幾是深細體察的意思。「幾微」指深刻而細微的察考分辨。朱子認為「幾」是日用最為親切的功夫,表裡精粗,顯隱見微。朱子在[語類]中引周濂溪的話說:「誠無為。以為誠是實理。無為,猶寂然不動也。實理該貫動靜,其本體則無為也。幾善惡。幾者動之微。動則有為而善惡形矣。誠無為則善而已。動而有為,則有善有惡。」
  朱子認為誠是自然的實理。誠者自成,是天道。人的誠是天所賦,人所受,生而固有,但是要時刻警惕,在欲動未動之間的細微處,辨明善惡。聖人生知安行,無須勉強,賢者學知勵行,亦有克復之功。聖賢雖有等降,但最後的成功都相同。因此說發之微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惡」或「罪惡」在哲學中有多重涵義:道德的惡(moral evil)指對人的尊嚴、價值、財產,以及和諧的人際關係等所造成的傷害,或是對道德律的觸犯;肉體上的痛楚、心靈上的折磨及人生中的苦難也是「惡」;自然的災難,如瘟癘、地震、颱風等是「自然的惡」(Natural Evil);所有的被創造物不完滿、有限性及偶發性是形上的惡(Metaphysical Evil)。
  在哲學中,有關惡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是人性善惡的問題;另一是惡的出現是否足以證明上帝並不是仁慈(benevolence)與全能(omnipotence)的創造者。前者是倫理學的問題,後者是宗教哲學的問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好的、正面的。如:「善惡」、「善行」、「善人」、「善事」。
作繭自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蠶吐絲結繭,將自己包裹於內。語本《景德傳燈錄.卷二九.誌公和尚.十四科頌.善惡不二》。後用「作繭自縛」比喻人做某事,反而使自己陷入困境。 △「作法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