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1.47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進、強化。如:「每日運動可以增強體力,促進健康。」
增強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2 增強(reinforcement)2.1 原級增強物和次級增強物2.1.1 原級增強物(primary reinforcer)2.1.2 次級
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操作制約學習(operant conditioning)中,在期望的行為出現時,則呈現令行為者感到喜愛的刺激,對該行為是正向增強,使行為出現的機率增加。但是,也可以在不期望的行為出現時(或出現之後),移去令行為者嫌惡的事物或刺激,以增加該行為出現的機率。此種以排除嫌惡事物或刺激而增強行為的方法,稱為負增強。由負增強所促進的行為反應,稱之為逃離反應(escape response)。所移去的嫌惡事物或刺激稱為負增強物(negative reinforcer)。
增強論(reinforcement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主要內容2 增強論具體應用的行為原則3 增強類型4 參考資料 主要內容強化理論是美國的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赫西、布蘭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生於1904年,他於1931年獲得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並於1943年回到哈佛大學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獲得美國全國科學獎章,是第二個獲得這種獎章的心理學家。他在心理學的學術觀點上屬於極端的行為主義者,其目標在於預測和...
社會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教育社會學中社會增強理論簡稱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乃目前用以解釋人類行為最為盛行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E.L. Thorndike)在一九一三年便指出外在刺激與內在反應之間的慣性聯繫會因不斷受到報酬鼓勵及不斷運用而增強。俄國生物學家巴夫洛夫(Ivan P. Pavlov)於一九○一年所提出的制約反應說亦間接的發現了行為的增強原理。施金納(B.F. Skinner)的操作制約論(operant conditioning theory)更將增強理論加以發揚,奠定了其科學基礎。
  施金納認為動物最初的行為多半是偶然性的,而非必然性的。在偶然性行...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施金納(Burrhus F. Skinner)所提出的。施金納在〔自由與尊嚴的超越〕(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一書中認為人類行為的學習或終止,依行為能否獲得滿意的結果而定。
  增強理論所根據的原則有四,即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懲罰(punishment)和消弱(extinction)。正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帶來愉悅性結果的行為反應;負增強的作用在於強化某一能夠使厭惡性結果停止的行為反應;...
增強_negative_reinforcement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強是行為改變技術的一種,是採用行為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的原理原則而發展出來的一套客觀、有系統的處理技術,對於許多問題行為的處理,已能獲得臨床實證的效果。一般常用以下的技術:正增強、負增強、分化增強、消弱、隔離、反應代價。 定義動物不喜見的事物一直持續,直到行為出現才消失,於是行為變得較常發生。例:狗狗...
固定比率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固定比率增強法是行為學派用來增強個體行為的方式之一,也就是增強物出現或分配的方法之一。行為學派認為增強可以控制行為,而增強物是指在反應發生的同時或之後,能使反應速率增加的任何刺激。增強物若在反應發生時出現,稱為立即增強(immediate reinforcement);增強物若在反應發生後一段時間才出現,稱為延宕增強(delay of reinforcement)。假如每次反應皆獲增強,稱為連續增強(continuous reinforcement)。這種連續增強的情形在實際情境中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一般都使用間歇增強(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
次級增強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次級增強作用2 前言3 舉例4 學說摘要5 關鍵字6 參考書目 次級增強作用 前言任何與原級增強物配對的中性刺激,仍有其增強的屬性;這就是次級增強作用的原則。因此每一個SD都是次級
制約增強-代幣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論依據為Wolfe的猩猩實驗,其內容為先給猩猩撲克籌碼,以籌碼來換取葡萄,猩猩很快學會要收集能家換葡萄的籌碼。藉籌碼做為強化物,令其學習複雜的位置和色彩辨別等行為。代幣是種次級增強物,其價值不在它的本身,而在於能用它來換取葡萄,因而產生了一種「代酬」作用。綜觀Wolfe的猩猩實驗其歷程可分下列三階段:1. 約定獲取代幣的行為目標實施代幣制的首要工作,就是先跟子女或學生約定獲取代幣的行為規範,以確立目標行為,使學童可藉代幣之增強力量而逐漸建立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