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司馬 - 教育百科
ˇ
  • 漢語拼音 sī mǎ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ī mǎ
解釋:
  1. 古代的職官。西周始置,掌軍政和軍賦。漢武帝時改太尉為大司馬,至隋朝時廢。
  2. 複姓。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司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ī mǎ
解釋:
1.職官名:(1)參見「大司馬」條。(2)郡佐之屬。魏晉時為刺史屬官,理軍事。隋唐節度使之下皆置行軍司馬之官,為佐吏之屬,具參謀性質。又每州置州司馬一人,多以貶斥之官員任之,徒具虛銜無實際職掌。清代府同知亦俗稱「司馬」,其實不同。
2.星名。《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傳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馬,或曰伯樂。」
3.複姓。如漢代有司馬遷、三國魏有司馬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司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Su-má
屬性: 附-百家姓
解釋:
  1. 附錄-百家姓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司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司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