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梆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g
解釋:
  1. 古時巡更或號召群眾時,用來敲擊發聲的器具。以竹、木製成。
    【例】木梆、竹梆 △梆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g
解釋:
[名]
1.巡更或號召群眾時,用來敲擊的器具。以竹、木製成。如:「木梆」、「竹梆」。也稱為「梆子」。
2.參見「梆子」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巡更或號召群眾時,用以敲擊之器具。以竹、木製成。如:「木梆」、「竹梆」。亦稱為「梆子」。《西遊記》第二九回:「但留半邊耳朵,聽著梆聲。」《水滸傳》第二回:「找莊上打起梆子,你眾人可各執鎗棒,前來救應。」

2.樂器名。由兩根硬木棒組成。音響脆而堅實,為梆子戲之主要擊節樂器。如:「隨梆唱曲」。

注音: ㄅㄤ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梆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