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袪 - 教育百科
  • 部首
  • 部首外筆畫 5
  • 總筆畫 11
  • 漢語拼音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衣袖、袖口。
    【例】羔裘豹袪(《詩經.唐風.羔裘》)
  2. 舉起。
    【例】袪步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衣袖、袖口。《詩經.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左傳.僖公五年》:「踰垣而走,披斬其袪。」
[動]
1.舉起、撩起。《呂氏春秋.恃君覽.達鬱》:「特會朝雨,袪步堂下。」晉.張華〈朽社賦〉:「吉人向風而袪袂。」
2.分開、開散。漢.揚雄〈劇秦美新〉:「權輿天地未袪,睢睢盱盱。」
3.除去。漢.蔡邕〈郭有道碑文〉:「童蒙賴焉,用袪其蔽。」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袪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衣袖、袖口。《說文解字.衣部》:「袪,衣袂也。」《詩經.鄭風.遵大路》:「遵大路兮,摻執子之袪兮。」《左傳.僖公五年》:「踰垣而走,披斬其袪。」

2. 舉起、撩起。《呂氏春秋.恃君覽.達鬱》:「特會朝雨,袪步堂下。」晉.張華〈朽社賦〉:「吉人向風而袪袂,王孫清嘯而啟襟。」

3. 分開、開散。漢.揚雄〈劇秦美新〉:「權輿天地未袪,睢睢盱盱。」

4. 去除。如:「袪痰」。漢.蔡邕〈郭有道碑文〉:「童蒙賴焉,用袪其蔽。」宋.范成大〈朝中措.天容雲意寫秋光〉詞:「珍重西風袪暑,輕衫早怯新涼。」

注音: ㄑㄩ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袪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