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行為塑造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ehavior Shaping
作者: 鄭芬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行為塑造或譯作行為的逐步養成,主要是用漸次接近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pproximation),連續增強與終點行為有關的反應,藉以塑造並建立新行為。
  行為塑造不是直接立即可以達到的,必須經許多的步驟逐步養成。包括區別性增強、逐步養成、與終點行為。終點行為是個體所想要建立的目標行為;而區別性增強,則是指與目標行為有關的反應加以增強,無關者則不予理會並使之自然消弱;而逐步養成是把終點行為分為數個層次,然後用連續增強法一步一步增強與終點行為有關的每一層次的正確反應,直到完全正確為止。行為塑造可以用來學習新行為,但需透過系統性的消弱與增強,故頗費人力、物力與時間。
  實施行為塑造時要注意下列各點:
  1.選定終點行為:決定在諸多行為中哪些應優先考慮。
  2.選定起點行為,有計畫的增強。
  3.分為數個適當階段:配合個體的身心狀況與可用資源,先熟練每個階段,然後才能逐步養成。
  4.在行為塑造過程中要去除無關刺激,如避免別人在一旁觀看。
  5.行為塑造成功仍需繼續增強,最後才可形成複雜的行為反應。同時還要逐漸撒退增強,成為間歇性增強,或配合社會性的口語增強,以使行為更為牢固。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行為塑造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