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四姓 - 教育百科
ˋ
ˋ
  • 漢語拼音 sì xì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ì xìng
解釋:
1.四個姓氏。我國歷代常有以四個豪門貴族合稱為「四姓」的現象。如東漢時有樊、郭、陰、馬四姓;三國吳有朱、張、顧、陸四姓;晉代有雷、蔣、谷、魯四姓;唐代有鄭、盧、李、崔四姓。
2.南北朝時,以郡望或官位分為甲、乙、丙、丁四等貴族,稱為「四姓」。《南史.卷五六.列傳.張弘策》:「在郡述制旨禮記正言義,四姓衣冠士子聽者常數百人。」《新唐書.卷一九九.儒學列傳中.柳沖》:「尚書、領、護而上者為『甲姓』,九卿若方佰者為『乙姓』,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吏部正員郎為『丁姓』。凡得入者,謂之『四姓』。」
3.印度社會的四種階級。《長阿含經》卷一三:「世有四姓: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四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