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獼猴桃假尾孢菌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獼猴桃假尾孢菌
英文名: Pseudocercospora actinidiae
描述:
葉斑最初不明顯,隨病程發展葉表面出現邊緣不明顯的褐色壞死圓形病斑,可達1公分寬。於葉背產孢,數量多,分生孢子梗暗色或絨絮狀,分布由從點狀小斑點至散佈於葉片上。葉背無子座。二次菌絲體發達,灰白、橄欖色至淡棕色,經常呈現H型,菌絲間會糾結並在末端或側邊形成毛狀體,2–5 微米寬。分生孢子成束,由氣孔突出,孢子束上會產生二次分生孢子梗,分叉狀形成外部菌絲。分生孢子梗灰白、橄欖色,形狀多變,棍棒狀或短細齒狀,有時稍具膝狀彎曲, 2–40 × 2–4微米,孢子痕不明顯。分生孢子灰白,略呈橄欖色或褐色,3–8個隔膜,多為圓筒狀,或是倒棍棒狀至圓筒狀,直或稍彎曲,頂端圓且基部倒圓錐形的截斷,孢子痕不加厚, 25–85 × 5–7微米。

分布:
分布於中國大陸與台灣。於台灣則分布於南投縣溪頭。 </p>
作者: 黃尹則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