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獮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ㄑㄩㄢˇ
  • 部首外筆畫 14
  • 總筆畫 17
  • 漢語拼音 xi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
解釋:
[名]
古代狩獵因四季之不同,而名稱各異,秋天稱為「獮」。《爾雅.釋天》:「秋獵為獮。」《周禮.春官.肆師》:「獮之日,蒞卜來歲之戒。」漢.鄭玄.注:「秋田為獮。」
[動]
殺。《文選.張衡.西京賦》:「白日未及移其晷,已獮其什七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十二》:「大候州土官俸貞與之濟逆,遂并雉獮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時之狩獵,於四季各有異稱,秋曰「獮」。《說文解字.犬部》:「󸀼(獮),秋田也。」《爾雅.釋天》:「秋獵為獮。」宋.邢昺.疏:「春獵為蒐,夏獵為苗,秋獵為獮,冬獵為狩。」《周禮.春官.肆師》:「獮之日,蒞卜來歲之戒。」漢.鄭玄.注:「秋田為獮。」

2. 殺。《龍龕手鑑.犬部》:「獮,殺也。」漢.張衡〈西京賦〉:「白日未及移其晷,已獮其什七八。」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一二》:「大候州土官俸貞與之濟逆,遂并雉獮之。」

注音: ㄒㄧ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獮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