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據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ㄓㄢˋㄧㄡˇㄖㄨˊ:「ㄓㄢˋㄐㄩˋ」、「ㄆㄢˊㄐㄩˋ」、「ㄐㄩˋㄨㄟˊㄐㄧˇㄧㄡˇ」。
  2. ㄆㄧㄥˊㄢˋㄓㄠˋㄖㄨˊ:「ㄐㄩˋ」、「ㄍㄣㄐㄩˋ」、「ㄐㄩˋㄌㄧˇㄌㄧˋㄓㄥ」、「ㄐㄩˋㄕˊㄧˇㄍㄠˋ」。
  3. ㄓㄥˋㄨˋㄖㄨˊ:「ㄓㄥˋㄐㄩˋ」、「ㄕㄡㄐㄩˋ」、「ㄐㄧㄝˋㄐㄩˋ」、「ㄗˋㄐㄩˋ」、「ㄓㄣㄆㄧㄥˊㄕˊㄐㄩ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據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占有、占守。
    【例】割據、竊據、據為己有
  2. 按照、依照。
    【例】依據、根據、引經據典
  3. 可作為憑證的事物。
    【例】借據、收據、真憑實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倚靠。《詩經.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戰國策.燕策一》:「馮几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
2.占有、占守。如:「割據」、「竊據」、「據為己有」。《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先據北山上者勝。」
3.按照、依照。如:「據說如此」、「據理力爭」、「據實相告」。
4.引證、援引。如:「引經據典」。《新唐書.卷一三二.劉子玄傳》:「子玄善持論,辯據明銳。」
[名]
1.憑證,可作為證明的事物。如:「借據」、「收據」、「真憑實據」、「無憑無據」。《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中選者試官給據,以名報有司。」
2.姓。如明代有據成。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kì/kù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介] ] 任、隨。
  2. [[名] ] 憑證,可作為證明的事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據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