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唱遊詩式;抒情詩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eich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詩體形式。1200年至1350年間廣為人所採用的德國抒情詩,配有音樂,常伴以舞蹈,共分三種類型:舞蹈抒情詩(Tanzleich)、宗教抒情詩以及愛情抒情詩。十四世紀後,僅宗教採用這種詩體。此詞為德文,若為舞蹈歌曲,曲式有不均等的行數及變化多端的旋律。早期的哥德語(Gothic),「laiks」即為「tanz」(舞蹈);而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的形式,「lac」是「玩樂」之意;但現代約克夏(Yorkshire)版,「laik」是「玩樂」。現代德語「leichengesang」指的是「喪歌」;但「lakhon」則意指「玩樂」。
參照:
《音樂辭典》、《文學辭典》、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唱遊詩式;抒情詩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