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嘉尼效應 - 教育百科
柴 | |
嘉 | |
尼 | |
效 | |
應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Zeigarnik Effect |
作者: | 丁振豐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德國學者柴嘉尼(B. Zeigarnik)在1927年發現了一種現象,即是回憶中斷(未完成)的工作要比回憶已完成的工作更容易。這種未完成的工作反而不易遺忘的現象稱柴嘉尼效應。在柴嘉尼的實驗中,分派給受試者15至22個簡單工作,如穿珠子、拼圖。受試者先完成半數的工作,而在完成另外一半的工作時,研究者打斷他們,並且要求他們做其他工作。最後要求受試者回憶所有工作。結果發現,所回憶的未完成工作與已完成工作的比率都大於1,即回憶較多的是未完成的工作。有幾種說法能解釋柴嘉尼效應:(1)因為中斷或停止工作,增加了此項工作在受試者心中的顯著性;(2)中斷的工作成為一件未竟事業,工作者認為隨後會把它完成;(3)中斷的工作使工作者主動形成一種新驅力(指對中斷本身及打斷者的遺憾),因而記得更牢;(4)中斷的本身就強調了被打斷的工作;(5)在過去經驗中,可能曾因堅持未完成的問題而受到獎賞,因而對未完成工作的回憶量較高。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柴嘉尼效應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