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樿 - 教育百科
樿
ˇ
  • 部首 ㄇㄨˋ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16
  • 漢語拼音 zhǎnshà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àn
解釋:
[名]
一種有白紋的樹木,可製成梳子、杓子等器物。《禮記.玉藻》:「櫛用樿櫛,髮晞用象櫛。」
注音:
漢語拼音: zhǎn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ㄕㄢˋ

樹名。木質堅硬,有白色紋理,古代常用以製成梳、杓等器物。段注本《說文解字.木部》:「樿,樿木也。可㠯(以)為󲺫(櫛)。」《禮記.玉藻》:「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櫛用樿櫛,髮晞用象櫛。」唐.孔穎達.正義:「樿,白理木也……。沐髮為除垢膩,故用白理澀木以為梳。」《山海經.中山經》:「風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樿,多楊。」

㈡ㄓㄢˇ,ㄕㄢˋ之又音。

注音: ㈠ㄕㄢˋ ㈡(又音)ㄓㄢ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樿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