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寶特瓶 - 教育百科
ˇ
ˋ
ˊ
  • 漢語拼音 bǎo tè pí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tè píng
解釋:
  1. 一種由乙烯與鄰苯二甲酸聚合製成的塑膠瓶。抗酸鹼性佳,不易破裂,不耐高熱,多用來盛裝液體,如汽水、飲料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甚廣,但不易分解,會導致嚴重的環境汙染。
    【例】回收的寶特瓶,可以加工製成衣服、睡袋、枕頭等。 △保特瓶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寶特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ǎo tè píng
解釋:
一種由聚乙烯塑膠製成的塑膠瓶。不耐高熱,在攝氏二百五十度左右會分解,但對酸、鹼等物質有良好抗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甚廣,可用來盛裝汽水、飲料、及清潔劑等。同類成品尚有塑膠袋、塑膠管等。如:「用寶特瓶裝飲料,比較輕便,但不環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寶特瓶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