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沙陀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shā tuó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ā tuó
解釋:
1.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處月為突厥語「沙磧」之義。居金娑山之南,蒲類海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唐太宗時,處月部隨西突厥降唐,其酋長子孫以助唐平亂有功,屢受唐封,並賜姓李。如晉王李克用、後唐莊宗李存勗、後晉石敬瑭、北漢劉知遠均為沙陀人。也稱為「朱邪」。
2.複姓。如唐有沙陀金山、沙陀輔國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