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僇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侮辱。
    【例】僇辱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侮辱。如:「僇辱」。《史記.卷八二.田單傳》:「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為寒心。」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行動遲緩。《說文解字.人部》:「僇,癡行僇僇也。」清.徐灝.箋:「行動遲緩,蓋即癡行僇僇之義。」

2. 侮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鄒君不知,故先自僇。」《史記.卷八二.田單列傳》:「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塚墓,僇先人,可為寒心。」

3. 合併。通「勠」。《明史.卷一六九.列傳.王直》:「陛下宵衣旰食,徵天下兵,與群臣兆姓同心僇力,期滅此朝食,以雪不共戴天之恥。」《三國演義》第五回:「凡我同盟,齊心僇力,以致臣節,必無二志。」

注音: ㄌㄨ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僇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