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纓口臺鰍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纓口臺鰍
英文名: Formosania lacustre
描述:
體略呈圓筒形,尾柄部側扁。胸鰭以前的頭部呈扁平的鈍三角形。吻鈍圓,口前具吻溝及唇褶;鰓裂略寬,向下延伸可達腹面。口下位,橫裂;口四周有吻鬚及唇褶特化的短鬚,約有11根。下唇側後孔突特仆成疣狀突。體被細小圓鱗,頭部及胸部的內側均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背鰭基部較短,起點在腹鰭起點之前上方,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2(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7-8(分枝軟條);胸鰭寬大而平展,末端遠離腹鰭;尾鰭凹形。體色變異大,一般為全身暗黃褐色,體背及體側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雲狀斑;各鰭淡黃褐色,或具有暗色點狀條紋。
分布:
原認定為臺灣特有種,但進來發現有存在中國福建水系的同種族群。分布於臺灣北部及西部淡水河至濁水溪間的溪流中、上游流域。
作者: 臺灣魚類資料庫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