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俎 - 教育百科
ˇ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ㄍㄨˇㄉㄞˋㄐㄧˋㄙˋㄕˊㄩㄥˋㄌㄞˊㄔㄥˊㄐㄧˋㄆㄧㄣˇ˙ㄉㄜㄌㄧˇㄑㄧˋㄖㄨˊ:「ㄗㄨˇㄉㄡˋ」。
  2. ㄩㄥˋㄉㄠㄑㄧㄝㄖㄡˋㄕˊㄉㄧㄢˋㄗㄞˋㄒㄧㄚˋㄇㄧㄢˋ˙ㄉㄜㄅㄢˇ˙ㄗㄖㄨˊ:「ㄖㄣˊㄨㄟˊㄉㄠㄗㄨˇㄨㄛˇㄨㄟˊㄩˊㄖㄡ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
    【例】俎豆
  2. 割肉用的砧板。
    【例】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砧板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晉.杜預.注:「俎,祭宗廟器。」
2.割肉用的砧板。《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俗稱為「砧板」。
3.姓。如明代有俎有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俎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時祭祀,用以盛祭品之禮器。《說文解字.且部》:「俎,禮俎也。从半肉在且上。」《左傳.隱公五年》:「鳥獸之肉,不登於俎。」晉.杜預.注:「俎,祭宗廟器。」

2. 切肉用之砧板。《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漢.王褒〈聖主得賢臣頌〉:「伊尹勤於鼎俎,太公困於鼓刀。」

3. 姓。如明代有俎有用。

注音: ㄗㄨ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俎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