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芃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éng
解釋:
  1. 草木茂盛的樣子。
    【例】芃芃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péng
解釋:
[形]
1.草木茂盛。《說文解字.艸部》:「芃,艸盛也。」《詩經.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清史稿.卷九十七.樂志四》:「蓊鬱元雲渰宸楓,大雨時行黍稷芃。」
2.獸毛蓬鬆雜亂。《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草木茂盛。《說文解字.艸部》:「芃,艸盛也。」《詩經.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野。」
2. 獸毛蓬鬆雜亂。《詩經.小雅.何草不黃》:「有芃者狐,率彼幽草。」
3. 草名。四部叢刊本《山海經.中山經》:「成侯之山,其上多椿木,其草多芃。」
注音: ㄆㄥ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芃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