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石版畫 - 教育百科
ˊ
ˇ
ˋ
  • 漢語拼音 shí bǎn huà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shí bǎn huà
解釋:
一種版畫。西元一七九八年,由德國息乃菲爾德(Alois Senefelder )應用油水相斥的原理首先發明。先在石版或加工金屬版上,以油質堊筆描繪圖案,再用海棉潤溼石版或加工金屬版,圖案部分即產生拒水作用。接著,以沾有油性藥墨的滾筒轉過石版或加工金屬版,版面上圖案以外的含水部分,則發生拒油作用,而描繪部分則著上油墨。最後,在版面上覆紙壓印即可。在商業美術方面應用至廣。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石版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