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蘄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í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qí |
解釋:
[動] 祈求。通「祈」。《說文解字.艸部》「蘄」字.清.段玉裁.注:「古鐘鼎款識多借為祈字。」《莊子.養生主》:「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晉.郭象.注:「蘄,求也。」唐.韓愈〈答李翊書〉:「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 [名] 姓。如漢代有蘄良。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蘄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草名。《說文解字.艸部》:「蘄,艸也。」 2. 祈求。通「祈」。《說文解字.艸部》「蘄」字清.段玉裁.注:「古鐘鼎款識多借為祈字。」《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晉.郭象.注:「蘄,求也。」唐.韓愈〈答李翊書〉:「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 3. 姓。如漢代有蘄良。《廣韻.平聲.之韻》:「蘄,姓也。」 |
|
注音: | ㄑㄧ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蘄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