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以儒詮經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林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以儒詮經是指兼通伊斯蘭文化和漢文化的回族學者,在研究伊斯蘭文中用儒家語言詮釋伊斯蘭教經典。此為明末和清代回族經學家在伊斯蘭文化研究中表現出的一種思想特色和學術傾向。
  伊斯蘭教經堂教育在中國興起以後,開始在南京、蘇州一帶,繼而在雲南以及中國大陸內地回族中,先後湧出一批從小學習漢族儒學,長大以後學伊斯蘭經書;或者小時候學伊斯蘭經書,成年後學習儒家理論的學者,他們被稱為「回儒」。
  伊斯蘭經典漢譯的初期,大多是借用儒家詞彙表述伊斯蘭教哲學思想。中期的譯著則認為伊斯蘭教的經書內容與孔子孟子倡導的思想很相近,伊斯蘭教禮節也類似孔孟禮節的主張。十九世紀中葉,形成了「回儒兩教同源」的學術觀點。譯著也多用「三綱五常」及儒家語言詮釋伊斯蘭教「人道五典」;用伊斯蘭教倫理道德比附儒家行為規範。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以儒詮經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