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公民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史曼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公民道德教育也稱「國民公德教育」;源自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四十二條規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當時稱為「五愛」。中國大陸一九八二年通過的〔憲法〕第二十四條亦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把「愛護公共財物」改為「愛社會主義」。要求全體公民均應具有這些公德,以提高全國人民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從此,各級各類學校都把「五愛」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內容,簡稱為「五愛教育」。通過「五愛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公德的好公民。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公民道德教育(大陸地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