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灰鸚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Gray Parro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Psittacus erithacus
形態:
體長33公分。除了尾羽紅色之外,身體其他部分皆為灰色。
分布:
共2亞種,分布於非洲中部,由非洲西北岸至東部的肯亞、坦尚尼亞。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森林、熱帶的稀樹大草原的樹林、紅樹林。夜間棲息於油棕櫚葉上,甚至成5,000隻的大群,同一株樹上可發現100隻以上的灰鸚鵡。白天時會成小群離開,並循固定的路線在雨林或造林地內以棕櫚堅果為食。叫聲是響亮、沙啞而有節奏的哨音。巢築於樹洞,巢分布鬆散,每對成鳥佔領一棵巢樹。每窩可產2~4個卵,雌鳥單獨孵卵,但雄鳥會幫忙育雛。灰鸚鵡因善模仿人類說話而被人類大量捕捉作為籠中鳥。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鸚形目 (Order Psittaciformes)
科:
鸚鵡科 (Family Psittac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灰鸚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