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棕面鶯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簡介: 棕面鶯棲於山區海拔500~2300公尺間之濃密森林中,牠的族群數量普遍,以昆蟲為主食。在臺灣的繁殖期為5~8月,一窩生蛋3~5枚,蛋為淡粉紅色,有淡紅褐色和灰褐色污斑。
知識 1:
無蹼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棕面鶯
中文門名: 脊索動物門
分布海拔高度: 低海拔﹝1000公尺以下﹞
紀錄類別: 脊椎動物鳥類知識單元
中文科名: 樹鶯科
腳趾型: 三趾向前,一趾向後﹝常態足﹞
拉丁亞門名: VERTABRATA
拉丁種小名: albogularis
中文綱名: 鳥綱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NEORNITHES
拉丁科名: CETTIIDAE
拉丁門名: CHORDAT
學域-大分類: 動物-鳥類
拉丁屬名: Abroscopus
中文界名: 動物界
台灣分布地點: 北部
中文目名: 雀形目
拉丁目名: PASSERIFORMES
中文亞綱名: 今鳥亞綱
拉丁綱名: AVES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棕面鶯
英文名: Abroscopus albogularis fulvifacies
描述:
雌雄鳥同型。頭上中央至後枕為棕褐色,兩側各有一條黑色側冠紋,額及臉部為明亮的紅棕色,背部為橄欖綠色,腰乳黃色,尾及翼綠褐色。喉有斑駁黑色紋,上胸有淡黃色橫帶,腹面白色。亞成鳥似成鳥,整體色調較淡,臉部紅棕色範圍較窄,尾羽亦較短。喙褐色,前端及下喙較淡。跗蹠及趾肉黃色。
分布:
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爾、印度東北部、不丹、孟加拉、中國南部、緬甸西部及北部、泰國東北部、寮國及越南北部及台灣。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500 至 2,300m 的山區。
作者: 蔡牧起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