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noderus ocellaris - 教育百科
D | |
i | |
n | |
o | |
d | |
e | |
r | |
u | |
s | |
o | |
c | |
e | |
l | |
l | |
a | |
r | |
i | |
s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 |
英文名: | Dinoderus ocellaris |
描述: 體長2.5-3.5 mm,約為體寬之2.5倍,圓柱狀。體色紅褐色至黑褐色。觸角十節,末端三節膨大,其餘各節著生濃密長細毛。前胸背板前半部有數列倒生魚鱗狀小齒成同心圓排列,基部中央之卵形凹窩很淺或缺如,前緣及側面具濃密長細毛。翅鞘具成行點刻,因點刻似眼斑因而得名。翅鞘末端形成弧狀下降,截面不明顯。 |
|
分布: 寄主植物為竹子與蘆葦及其製品,主要分佈於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菲律賓、澳洲等熱帶地區,後因隨著頻繁的國際貿易入侵美國和歐洲。臺灣南投和武陵地區亦有採集紀錄。</p> |
|
作者: | 劉藍玉 |
授權方式: | |
資料來源: |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