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7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青年守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國二十四年(1935),先總統蔣中正先生將傳統的「禮、義、廉、恥」四維,及 國父所重視的「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和「智、仁、勇」三達德結合起來,成為十二個德目,定為中國童軍守則〕;民國二十七年,教育部將這些守則定為青年守則〕。其條文如下:
  一、忠勇為愛國之本。
  二、孝順為齊家之本。
  三、仁愛為接物之本。
  四、信義為立業之本。
  五、和平為處世之本。
  六、禮節為治世之本。
  七、服從為負責之本。
  八、勤儉為服務之本。
  九、整潔為強身之本。
  十、助...
齊物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物論〕是莊子〕內七篇中的第二篇,與逍遙遊〕(參見「逍遙遊」)互為表裡,同為莊子哲學的核心。齊物論〕的主旨在說明人的 「芒昧存在」、主觀偏執,是萬事萬物之所以有差別的真正原因。(「芒」指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昧」即不明)。究極自然之理,萬事萬物原渾同一體,無所分別。因此唯有超越自我,破除執見,體悟大道,始能達到物我合一之境,明白萬物齊平之理。
  在齊物論〕中,莊子一開始便以「吾喪我」三字點出全篇宗旨。南郭子綦隱(靠)几而臥,仰天而噓,看似形解神離,自稱已達忘我之境。他進而借著天籟(參見「天籟」)、地籟與人籟的比喻,說明自然無所作為,萬物各因其性而發展,不同於人的有意作為...
逍遙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逍遙遊〕是莊子〕內七篇的首章,旨在形容超越的精神境界,自由自在,無為無待。莊子.天運〕中說:「逍遙,無為也。」讓王〕中也說:「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逍遙」一詞本是任意翶遊,無拘無束的意思,莊子則用來形容理想中的精神境界。根據莊子學說,人生在世有重重束縛羈絆:死生、存亡、禍福、利害等等,使人不得自由,事事有為有待。理想的人生境界則在解脫這些束縛,使精神得以超越一切對待,達到無為無待的境地,自然能免於偏執,逍遙自在了。
  在逍遙遊〕中,莊子先以大鵬鳥的寓言說明大而有待的道理:鵬鳥越大,起飛時越是有待積厚的風力。按著提出所謂的小大之辨(參見「小大之辨」):無論體積...
辭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辭海〕,舒新城、張相等編。民國6年(1917)開始編輯,25年上海中華書局初版,36年出版合訂本。是繼辭源〕之後,我國第2部大型的綜合性百科辭典。
  由於該書比辭源〕晚出20年,又以辭源〕為基礎加以取長補短,吸收辭源〕的優點:改進了辭源〕的錯誤和缺失,淘汰了部分陳舊的詞目,增補了新出的詞目。因此,總括來說,不論質量都較辭源〕為高,主要優點有下列2點:
  (一)單字釋義比較完備,詞語解釋比較確切通俗,並採用了新式標點。
  (二)引文出處明確,既有書名又有篇卷名,便於查對原書。
  全書共收單字10,000餘個,選錄詞目100,000...
德充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充符〕是莊子〕內七篇中的第五篇,旨在說明德充於內而符應於外,以及至德者應忘形無情的道理。所謂「德」是得自於天的自然本真,莊子有時稱之為「真君」、「真宰」,也就是人的內在自主的真實本性。人的內在本真多不免受役於外物,於是莊子提醒人當善於保全自然所賦予人的內在本真,不要失去,則德充於中,物應於外。內德充實的人能保全天真,超然達觀,其精神境界自然能與平等齊一的萬物實象相符應。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莊子在德充符〕篇特別以外形殘缺、內德充實的人比喻,說明「忘形」、「才全德不形」、「誠忘」以及「有形無情」等精神涵養的原理。
  德充符〕全篇可作六部分,前四部分都是重言式的寓言(假託權威...
說文解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撰。係我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完稿於東漢和帝永元l2年(西元100年),「以文字未定,未奏上」,21年後即東漢安帝建光元年(西元121年)寫成定稿,由其子許沖獻上朝廷。
  全書凡14篇,每篇分上、下兩卷。所收單字共10,516個,其中「文」9,353個,「重文」1,163個,即當時的異體字,這些字分隸於540個部首。換句話說,即以所立的部首,以統攝所收的全數單字。
  部首的編排次序,是依據「據形繫聯」原則,將形體相近的部首,編排在一起。例如:第3篇從「收」部開始的8個部都與「雙手」有關,第8篇從「人...
柯爾曼報告書〕(美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國教育界及行政界對於兒童受教機會與權利的爭取,一直不遺餘力,尤其對於種族層面的教育機會均等理想,更是關心。但以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的布朗對教育董事會判例〕(Brown vs. Board of Education)而言,「分離但均等」(separate but equal)的原則,雖然所有種族子弟得以進入不同的學校,但是種族隔離(segregation)問題也隨之白熱化。到了一九六四年民權法案〕(Civil Rights Act)的通過,在反種族隔離(desegregation)原則下的學校專車接送制度(School Busing)的實施,就在於希望各種族學生可以在同一所學校接受教育,...
貝萊嬰兒發展量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貝萊嬰兒發展量表主要目的在評量二至三十個月嬰兒智力與動作能力的發展。陳淑美、盧欽銘、蘇建文及鍾志從等人修訂自貝萊(Nancy Bayley, 1969)所發展完成的貝萊嬰兒發展量表〕。於民國七十八年八月一日至七十九年七月三十一日修訂,於八十年二月出版。
  全量表分為心理量表(mental scale)、動作量表(motor scale)及嬰兒行為紀錄表(the infant behavior record)三部分。
  1.心理量表:共有一百六十三項題目,分別測量嬰兒知覺的敏銳度、辨別力、反應力、物體恆常性、記憶、語文、解決問題及社會性反應等能力。
  2...
應帝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帝王〕是(莊子)內七篇中最後一篇,也是莊子的政治與社會哲學。根據郭象的注解,「應帝王」是「無心而任乎自化者,應為帝王也」的意思,也就是說莊子在政治上與老子一樣,主張無為而治,絕聖棄智,認為唯有少私寡欲、隨任自然、垂拱而治的人,才是理想的君主。應帝王〕通篇約可作七部分,均在闡述「無為去知」的道理,簡要說明如下。
  第一部分是則寓言,說齧缺問王倪,四問四不知;齧缺因而悟得「去知」(絕聖棄知)的道理,高興地告訴蒲衣子(傳說堯時賢人,八歲時舜讓國而不受)。蒲衣子則進而告訴他泯除人我界限的道理,虞舜好以仁義號召人心,雖然得到民心,卻仍有人我之辨;太昊伏羲氏任人稱牛稱馬,不以為意,「...
解蔽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解蔽篇〕可說是荀子的認識論,其旨在析論心知的障蔽,以及如何涵養心知,排除障蔽,以取得正確無誤的知識。通篇約可分做三部分:第一部分說明心知之蔽,蔽塞之禍,以及不蔽之福的原理(參見「蔽塞之禍」、「不蔽之福」);第二部分申論涵養心知的原理是「虛」、「壹」、「靜」(參見「虛壹而靜」),君子且當善察「危微之幾」(參見「危微之幾」);第三部分則兼論認知錯誤、淆惑的原因、學之所正以及「上明下化」(參見「上明下化」)的道理。略述如後
  1.心知障蔽:解蔽篇〕說,心具有認識能力,可知宇宙萬有整體全象,即道。然而心的認識能力往往受到障蔽,因而囿於一曲,不識大理。這些障蔽荀子以之為「心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