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原子時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tomic time
日期: 2003年10月
出處: 測繪學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原子時是利用原子之能階轉換時所產生之電磁波振盪所定之時間,簡稱為AT。在1967年巴黎所舉行的第13屆國際度量衡委員會議決議,其對國際標準秒(Slsceond)之定義係根據美國海軍天文觀測所(Naval Observatory)和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聯合實驗結果發現,銫(Cs)在零磁場中固定之能階轉換輻射是每星曆秒有9,192,631,770個整週波,換言之,每一原子秒等於一個星曆秒。其原理是利用銫(Cs133)原子所放射的波頻率(9,192,631,770)以控制石英晶體之振盪而依序地驅動時鐘。因此,不同的原子鐘有其自己間系統。除子銫(Cs)原子外,其他還有氫(H)原子,銣(Rb)原子等。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子時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