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台灣野山羊(台灣長鬃山羊)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ormosan Serow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Naemorhedus swinhoei (Gray, 1862)
形態:
背頸中央黑色,臉頰、喉部和上頸則為較淺的黃褐色。雌雄均有1對空心的洞角,頂端尖銳且向後彎曲,頭軀幹長80~114公分,尾長8~16公分,肩高85~94公分,體重50~140公斤。
分布:
台灣特有種。
生態習性:
本種原本被視為日本長鬃山羊(Capricornis crispus)的1個亞種,但現在被歸為台灣特有種,棲息在台灣海拔200公尺的暖溫帶雨林到海拔3,952公尺的高山寒原,尤喜出現在鬆散黏板岩的懸崖附近,通常單獨活動,一般以嫩芽為主食,交配季為11月,小羊次年2~3月出生,一胎1仔,偶而2仔,野外壽命可達15年,因為有捕獵壓力,被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保育類動物。
綱: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目:
偶蹄目(Order Artiodactyla)
科:
牛科(Family Bov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台灣野山羊(台灣長鬃山羊)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