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大斑鳳蝶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大斑鳳蝶 Chilasa clytia 翅背面為黑底米白長斑,近邊緣斑點為箭矢形,邊緣為黃色斑,翅腹面邊緣為橙紅色邊,雄蝶米白色斑較大較明顯,另有黑化型個體,僅有邊緣附近的米白斑與黃斑,其餘黑色。幼蟲的寄主植物為樟科的潺槁樹,雌蝶將卵產於嫩葉或頂芽,幼蟲孵化後棲息於葉上或枝條,化蛹在附近植物或寄主枝條上。成蟲發生期為3~8月,其中5、6月較常見,常看到成蟲在花叢訪花,或繞著樹頂飛。本種主要分布於金門地區而不在台灣本島,另外於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斯里蘭卡與印度半島一帶也有分佈。
知識 1:
皆陸生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大斑鳳蝶
中文門名: 節肢動物門
中文綱名: 昆蟲綱
中文科名: 鳳蝶科
中文亞科名: 鳳蝶亞科
中文族名: 燕鳳蝶族
拉丁種小名: clytia
拉丁族名: Leptocircini
拉丁亞科名: Papilioninae
拉丁界名: Animalia
拉丁亞綱名: Pterygota
拉丁科名: Papilionidae
拉丁門名: Arthropoda
學域-大分類: 動物-昆蟲類
拉丁屬名: Chilasa
中文界名: 動物界
世界地理分布: 中國大陸南部
中文目名: 鱗翅目
拉丁目名: Lepidoptera
中文亞綱名: 有翅亞綱
拉丁綱名: Insecta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大斑鳳蝶
英文名: Chilasa clytia
描述:
中型鳳蝶,本種成蝶為二型性,黑色型成蝶翅膀底色為黑色,前後翅後緣有兩列淡黃色斑,黃色型成蝶則翅膀遍佈淡黃色線斑。
分布:
本種廣泛分佈大陸華南地區、中南半島、印度等地,台灣則為迷蝶,過去分別在恆春及鳳林各有一筆紀錄,金門地區則有穩定的族群,近年來澎湖地區廣泛栽種潺槁樹為行道樹種,故澎湖地區亦出現本種族群。
作者: 徐堉峰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