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肌理 - 教育百科
ˇ
jī l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ī lǐ
解釋:
1.皮膚的紋理。唐.杜甫〈麗人行〉:「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2.詩歌創作思想內容的道理。如清代翁方綱主張詩歌創作當重肌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肌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exture
作者: 郭禎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肌理是畫面上視覺單元重複的前後關係所造成的觸覺與視覺反應的樣式,例如平滑、精緻、生澀、粗糙;明暗、色彩、線條等。同時也是藝術家選用的材料與工具及施加的壓力所造成的有觸覺吸引力的樣式。
  肌理在廣義是指材料性質,用在美術上的術語是指「畫面的肌理」,是筆觸與畫具在畫面上造成的材質感。例如油畫的表面材質,即與水彩畫、色粉畫不同。油畫的畫面肌理,不單只與畫具的厚塗、薄塗有關,也因溶解油的種類、畫布、板、厚紙等的性質,而產生變化。畫家的氣質及意志、表現手段,也影響到畫面肌理。立體派畫家常採用貼裱法,是追求新肌理的表現手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肌理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