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蒺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í lí
解釋:
  1. 植物名。蒺藜科蒺藜屬,一年生草本。全草密生柔毛,羽狀複葉,莖偃臥地面,五至九月間開黃花,果皮堅硬,果實可治腎臟病。
    【例】蒺藜在中醫上具有治肋痛、療傷、去風活血的功用。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蒺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í lí
解釋:
植物名。蒺藜科蒺藜屬,一年生草本。莖匍匐於地,羽狀複葉,小葉六至十四枚。夏日開花,花單生葉腋,花瓣五枚,黃色。果為五枚分果片組成,每分果片具長、短刺各一對。種子入藥,具滋補作用。生長於海濱沙地。也稱為「升推」。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蒺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蒺藜
英文名: Tribulus terrestris
描述:
長蔓性、多毛的草本。複葉長達 5 cm;托葉4;小葉 5 – 8 對,歪基,先端銳尖至鈍,明顯具緣毛,被貼伏毛。果的每一分果具2長2短的芒刺。

分布:
產於澎湖及中南部海濱沙地。</p>
作者: 劉和義, 楊遠波, 施炳霖, 呂勝由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