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避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ㄢˇㄉㄨㄛˇㄊㄠˊㄌㄧˊㄖㄨˊ:「ㄅㄧˋㄩˇ」、「ㄉㄨㄛˇㄅㄧˋ」、「ㄕㄢˇㄅㄧˋ」、「ㄅㄧˋㄕˋ」、「ㄅㄧˋㄈㄥ˙ㄊㄡ」。
  2. ㄇㄧㄢˇㄔㄨˊㄈㄤˊㄓˇㄖㄨˊ:「ㄅㄧˋㄇㄧㄢˇ」、「ㄅㄧˋㄩㄣˋ」、「ㄅㄧˋㄌㄟˊㄓㄣ」。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避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躲開。
    【例】避雨、避暑、退避三舍
  2. 隱去、離開。
    【例】避世、避席
  3. 免、防止。
    【例】避孕、避雷針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1.躲開。如:「避雨」、「避暑」、「避風港」、「退避三舍」。晉.陶淵明〈桃花源記〉:「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唐.李白〈蜀道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2.隱去、離開。如:「避世」、「避諱」。《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
3.免、防止。如:「避雷針」、「避孕」。《呂氏春秋.季冬紀.介立》:「脆弱者拜請以避死。」漢.高誘.注:「避,猶免也。」
4.讓。漢.鼂錯〈論貴粟疏〉:「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唐.杜甫〈飲中八僊歌〉:「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注音:
漢語拼音: bèi
解釋:
(一)之又音。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phiah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閃躲。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