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金絲蛇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金絲蛇
英文名: Amphiesma miyajimae
描述:
金絲蛇是一種小型的蛇類,最大體長可達60公分,體背為黑褐色,有橘黃色或橘紅色縱帶貫穿全身,而與腹鱗交接處體鱗為橘色。腹面黃色,腹鱗左右各有一個黑斑從頸部延伸至尾端。上唇鱗片為白色,頸部左右各有一個白色斑。 金絲蛇以卵生方式生殖,每窩產卵約3枚。
分布:
金絲蛇為臺灣特有種蛇類,主要分布於臺灣北部1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山區,在陽明山、石碇、北橫公路都有較頻繁的發現紀錄,但在中部溪頭山區也曾經有觀察紀錄。
作者: 王緒昂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Amphiesma miyajimae (Maki, 1931)
形態:
小型蛇,體長多在50公分以下。體細,頭後及頸部兩側各有1對白色斑點,體色為黑色或深褐色,體背兩側各有1條橘紅色或憰黃色之縱帶。
分布:
台灣特有種,以北部及中部較常發現。
生態習性:
棲息於低海拔山區,以蝌蚪及兩棲類為食。卵生,每窩可產卵10餘枚。
目:
有鱗目(Class Squmata)
亞目: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科: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金絲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