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揖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ㄍㄨㄥˇㄕㄡˇㄒㄧㄥˊㄌㄧˇㄖㄨˊ:「ㄖㄤˋ」、「ㄔㄤˊ」、「ㄉㄚˇㄍㄨㄥㄗㄨㄛ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揖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拱手行禮。
    【例】揖讓、長揖、打躬作揖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拱手行禮。如:「揖讓」、「一揖到底」、「長揖不拜」。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動]
聚合。通「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一

1. 拱手行禮。如:「揖客」、「長揖不拜」。《說文解字.手部》:「揖,攘也。一曰手箸胸曰揖。」《尚書.康王之誥》:「群公既皆聽命,相揖趨出。」《史記.卷四.周本紀》:「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

2. 辭讓、謙讓。《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揖大福之恩,事事謙退。」《水滸傳》第九九回:「相見已畢,盧俊義公孫勝上坐。」

3. 挾,兩手夾持。《尚書大傳.卷三.略說》:「八十者杖於朝,見君揖杖。」明.張居正〈送黃將軍〉詩:「東市駿馬北市韉,酒酣笑揖黃金鞭。」

㈡ㄐㄧˊ

聚合。通「輯」。《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漢書.卷二五.郊祀志上》:「揖五瑞,擇吉月日。」

注音: ㈠ㄧ ㈡ㄐㄧˊ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揖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