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瀦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ū
解釋:
  1. 水流停聚的地方。
    【例】瀦澤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ū
解釋:
[名]
水流停聚的地方。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瀦為七百里,吞納各殊狀。」
[動]
蓄積、積聚。《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五》:「瀦溪水殖稻。」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瀦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水流停聚之地。大徐本《說文解字.水部.新附》:「瀦,水所亭也。」《廣韻.平聲.魚韻》:「潴,水所停也。」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乃命大禹,疏川瀦澤。」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瀦為七百里,吞納各殊狀。」

2. 蓄積、積聚。《新唐書.卷四一.地理志五》:「瀦溪水殖稻。」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一六.浙江水利》:「而青海周官海之流,亦罔瀦蓄,以故一遇恆暘,赤地千里,而莫之救也。」

注音: ㄓㄨ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瀦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