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痺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 注音: | |
|
解釋:
麻痺:肢體產生麻木或疼痛的感覺,不能隨意活動,為一種神經性的疾病。如:「小兒麻痺」。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痺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ì |
解釋: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痺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 注音: | |
| 漢語拼音: | bì |
|
解釋:
[名] 一種神經性疾病。肢體失去感覺,不能隨意活動。如:「小兒麻痺」。古字作「痹」。 [動] 麻木、感覺遲鈍。唐.楊嗣復〈丞相禮部尚書文公權德輿文集序〉:「元和五年冬,執政暴疾,既瘖且痺,未旬日而公作相。」宋.歐陽修〈憎蒼蠅賦〉:「欲瞑而復警,臂已痺而猶攘。」古字作「痹」。 |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痺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 四縣音 |
|
| 海陸音 |
|
| 大埔音 |
|
| 饒平音 |
|
| 詔安音 |
|
| 南四縣 |
|
釋義:
|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痺 |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注音: | ㄅㄧˋ #ㄅㄧˋ |
| 正字: | 痹 |
| 異體字/附錄字內容: |
〔關鍵文獻〕 《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兩字辨似》。 《中華字海.疒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痺 |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